“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资料图】
北京时间4月20日16时14分
将迎来谷雨节气。
此时节,
杨花飞舞,柳絮飘扬,
牡丹吐蕊,百谷茁长,
正是万物灵动的大好时光。
· 节气小课堂·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谷雨三候
在古人看来
谷雨的标志性物候有三
一候萍始生
谷雨后降雨量增多
浮萍开始生长
二候鸣鸠拂其羽
布谷鸟开始提醒人们应该播种了
田野里到处回荡着它
“家家种谷”的殷切呼唤
三候戴胜降于桑
戴胜又称鸡冠鸟
此时落于桑树,蚕将生之候
作为暮春标志性的节气
谷雨后气温回升加快
雨量开始增多
谷雨习俗
采茶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所以谷雨这天不管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茶农们说,真正的谷雨茶就是谷雨这天采的鲜茶叶做的干茶,而且要上午采的。
赏牡丹
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谷雨三朝看牡丹”,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多于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游乐聚会。
祭海
我国北方沿海一带,渔民们过谷雨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至清朝道光年间易名为渔民节。在我国一些沿海地区,谷雨这天仍会隆重举行“祭海”活动,向海神娘娘敬酒,然后扬帆出海捕鱼。
禁蝎
旧时,山西临汾一带谷雨日画张天师符贴在门上,名曰“禁蝎”;陕西风翔一带的“禁蝎”咒符,以木刻印制,可见需求量很大;山东一些地方也有“禁蝎”的民俗。这反映了人们驱除害虫及渴望丰收平安的心情。
走谷雨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
食香椿
北方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香椿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等功效。
祭仓颉
陕西白水县谷雨祭祀文祖仓颉,自汉代以来已流传千年。相传,仓颉造字成功,感动了玉皇大帝。当时人类正遭灾荒,玉皇大帝便命打开天宫的粮仓,下了一场谷子雨……
仓颉死后,每年谷雨节,仓颉庙都要举行传统庙会,人们扭秧歌、跑竹马、耍社火……表达对仓圣的崇敬和怀念。
谷雨诗词
谷雨前后正是牡丹花开时
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代刘禹锡就曾这样
赞颂牡丹的国色天香
“谷雨三朝看牡丹”
牵动了众多文人骚客的情愫
01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
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
鸣鸠徒拂羽,信矣不堪听。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谷雨春光晓》
02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唐)齐己《谢中上人寄茶》
03
谷雨初晴缘涨沟,
落花流水共浮浮。
东风莫扫榆钱去,
为买残春更少留。
——(宋)史徽《大观间题南京道河亭》
04
红紫妆林绿满池,
游丝飞絮两依依。
正当谷雨弄晴时。
射鸭矮阑苍藓滑,
画眉小槛晚花迟。
一年弹指又春归。
——(元)仇远《浣溪沙·红紫妆林绿满池》
谷雨饮食
谷雨时值暮春
雨水变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
身体易发湿热
此时更应注意内外调养
健脾祛湿,清火以利舒心
在饮食调理上
应少食燥热食物
多吃柔肝养肺的食物
如黑米、豆类、荠菜、芹菜、
油菜、菠菜、胡萝卜、莴笋等
另外,还要注意及时补水
谷雨养生
防“湿邪”伤身
医学专家表示,由于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是神经痛的高发期,因此需防“湿邪”侵袭伤身。注意开窗通风、加强保暖,不要着凉,多晒太阳,适当运动。
健脾是关键
谷雨一过,春季就要过去。此时,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是身体补益的好时机,应适时进食补血气的食物,但不能像冬天一样大补。
古人有“四季不食脾”的说法,应根据个人体质,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还可多吃健脾胃、去湿食物,如香椿、黑豆、薏米、山药、鲫鱼等,为安然度夏打基础。
避免接触过敏源
风大沙多是这一节气的显著特点,应尽量避免在浮尘天气进行户外活动,外出时尽可能选择浮尘较轻的时段,并戴口罩或用纱巾蒙头;多喝水,适当多吃些清肺、润肺食物。
此外,谷雨前后,杨花柳絮随风舞,很容易引起鼻痒、鼻塞、咳嗽和皮肤过敏等症状。户外活动,也要做好防护。
暮春回望
你可曾辜负春光
快抓住春天的尾巴
再赏一回春天的美景
请继续加油
以更好的自己迎接夏天
本文综合自 |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医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