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种花家事·孟春纪】038周襄王避乱居郑 晋文公守信降原『东周列国志』_每日快看

来源:哔哩哔哩    时间:2023-04-08 12:06:00

【阅前提醒】本系列『种花家事』专栏,是以我种花家十二部信史流历史演义小说为大纲底本,以种花家古典传统历史文献为参照准绳,兼采历史演义与历代笔记小说为补充,最终杂糅整合而成。初步计划中,『种花家事』系列有本纪十二,上起诸夏共和行政,下迄中华再造共和,其间两千七百九十年:

孟春纪·东周列国志;仲春纪·前汉演义;季春纪·后汉演义;孟夏纪·两晋演义;仲夏纪·南北史演义;季夏纪·唐史演义;

孟秋纪·五代史演义;仲秋纪·宋史演义;季秋纪·元史演义;孟冬纪·明史演义;仲冬纪·清史演义;季冬纪·民国演义……


(相关资料图)

本系列我是采用“附经而作”的整理模式,即先将“冯梦龙-蔡东藩”十二部历史演义的公版原文抄录于专栏;然后进行分段分节,并添加小标题;之后对各部分进行梗述,置于节前;最后注解附录于节后。由于工程量浩大,因此每篇专栏发表时并不完善,前期以跑马圈地为主,写得较为简略,待第一遍完成后,我会在进行第二遍、第三遍……增修,以趋于完善。若有生之年能够完成本纪,我会考虑是否要继续搜集筛选演义小说整理世家、列传。  

〇、山话嵓语

先小声哔哩一下:这几天我的确是懈怠了,一周多都没有水专栏了。但这绝对不是因为小伙伴调侃的“断更潮”。毕竟怎么轮也轮不到像我这样粉丝只有三位数的阿卜祝去跟风断更。之后我会调整一下时间,以便继续灌水!

今天继续更新冯梦龙先生的《东周列国志》,书接上回CV22690665,本篇是第38章回,主要讲的是太叔带之乱时,晋文勤王反正的故事。之后晋文霸业就要狂飙突进了。本篇概要如下:  

①周襄王终于发现了王后隗与太叔带之间的不伦,暴怒之下,将王后隗打入冷宫,太叔带则逃出周国。

②太叔带勾结夷狄攻破洛邑王城,周襄王在大夫富辰等忠贞之士的拼死保护下,逃到了郑国寻求诸侯的帮助。

③秦晋闻讯立刻起兵勤王,而晋文不欲平分勤王大功,设计迫使秦穆撤兵。之后晋文大军拨乱反正,成功诛杀太叔带与王后隗,协助周襄王重新复国。

④周襄王赏赐四邑,以酬晋文。之后晋文接收四邑时恩威并施,终使四邑归心,至此晋文霸业正式拔锚起航!

一、撞破奸情

周襄王十六年(鲁僖公二十四年,郑文公三十七年,卫文公二十四年,元始前636年)秋,太叔带与嫂子襄隗的恋奸情热,终于让周襄王察觉到了端倪。暴怒的周襄王立刻罢黜了襄隗的后位,并将其打入冷宫。而太叔带见机早,及时跑到襄隗娘家去搬取救兵了。

狄人听说,周襄王竟然将狄女罢黜,大怒,根本不管是非曲直,就立刻发兵伐周,并与王子带相约,事成后,王子带迎娶嫂子襄隗为正宫之主,之后周狄共享富贵。本来周国并没有这么容易攻破,但有王子带这个超级带路党,那自然是顺风顺水,很快就打到了洛邑。

周襄王当时为伐郑,曾派大夫颓叔、桃子联络戎狄,而此时则不得不自食恶果。原来大夫颓叔、桃子联络戎狄后,竟与戎狄相谈甚欢,一来二去,就与戎狄暗通款曲。此时二人高举太后与太叔的旗号,一路高歌猛进,眼看洛邑即将易主。

话说周襄王闻宫人小东之语,心头一时火起,急取床头宝剑,趋至中宫,来杀太叔。才行数步,忽然转念:“太叔乃太后所爱,我若杀之,外人不知其罪,必以我为不孝矣。况太叔武艺高强,倘然不逊,挺剑相持,反为不美。不如暂时隐忍,俟明日询有实迹,将隗后贬退,谅太叔亦无颜复留,必然出奔外境,岂不稳便?”叹了一口气,掷剑于地,复回寝宫,使随身内侍,打探太叔消息。回报:“太叔知小东来诉我王,已脱身出宫去矣。”襄王曰:“宫门出入,如何不禀命于朕?亦朕之疏于防范也!”次早,襄王命拘中宫侍妾审问。初时抵赖,唤出小东面证,遂不能隐,将前后丑情,一一招出。襄王将隗后贬入冷宫,封锁其门,穴墙以通饮食。太叔带自知有罪,逃奔翟国去了。惠太后惊成心疾,自此抱病不起。

却说颓叔、桃子,闻隗后被贬,大惊曰:“当初请兵伐郑,是我二人;请婚隗氏,又是我二人。今忽然被斥,翟君必然见怪。太叔今出奔在翟,定有一番假话,哄动翟君。倘然翟兵到来问罪,我等何以自解?”即日乘轻车疾驰,赶上太叔,做一路商量:“若见翟君,须是如此如此。”不一日,行到翟国,太叔停驾于郊外。颓叔、桃子先入城见了翟君,告诉道:“当初我等原为太叔请婚,周王闻知美色,乃自取之,立为正宫。只为往太后处问安,与太叔相遇,偶然太叔叙起前因,说话良久,被宫人言语诬谤。周王轻信,不念贵国伐郑之劳,遂将王后贬入冷宫,太叔逐出境外。忘亲背德,无义无恩,乞假一旅之师,杀入王城,扶立太叔为王,救出王后,仍为国母,诚贵国之义举也。”翟君信其言,问:“太叔何在?”颓叔、桃子曰:“现在郊外候命。”翟君遂迎太叔入城。太叔请以甥舅之礼相见,翟君大喜。遂拨步骑五千,使大将赤丁同颓叔、桃子,奉太叔以伐周。

周襄王闻翟兵临境,遣大夫谭伯为使,至翟军中,谕以太叔内乱之罪。赤丁杀之,驱兵直逼王城之下。襄王大怒,乃拜卿士原伯贯为将,毛卫副之,率车三百乘,出城御敌。伯贯知翟兵勇猛,将车联络为营,如坚城一般,赤丁冲突数次,俱不能入,连日搦战,亦不出应。赤丁愤甚,乃定下计策,于翠云山搭起高台,上建天子旌旗,使军士假扮太叔,在台上饮宴歌舞为乐。却教颓叔、桃子各领一千骑兵,伏于山之左右。只等周兵到时,台上放炮为号,一齐拢杀将来。又教亲儿赤风子引骑兵五百,直逼其营辱骂,以激其怒。若彼开营出战,佯输诈败,引他走翠云山一路,便算功劳。赤丁与太叔引大队在后准备接应。分拨停当。

却说赤风子引五百骑兵搦战,原伯贯登垒望之,欺其寡少,便欲出战。毛卫谏曰:“翟人诡诈多端,只宜持重。俟其懈怠,方可击也。”挨至午牌时分,翟军皆下马坐地,口中大骂:“周王无道之君,用这般无能之将,降又不降,战又不战,待要何如?”亦有卧地而骂者。原伯贯忍耐不住,喝教开营。营门开处,涌出车乘百馀,车上立着一员大将,金盔绣袄,手执大杆刀,乃原伯贯也。赤风子忙叫:“孩儿们快上马!”自挺铁搠来迎战,不上十合,拨马往西而走。军士多有上马不及者,周军乱抢马匹,全无行列。赤风子回马,又战数合,渐渐引至翠云山相近。赤风子委弃马匹器械殆尽,引数骑奔山后去了。原伯贯抬头一望,见山上飞龙赤旗飘,绣伞之下,盖着太叔,大吹大擂饮酒。原伯贯曰:“此贼命合尽于吾手!”乃拣平坦处驱车欲上。山上檑木炮石打将下来,原伯正没计较。忽闻山坳中连珠炮响,左有颓叔,右有桃子,两路铁骑,如狂风骤雨,围裹将来。原伯心知中计,急教回车,来路上已被翟军砍下乱木,纵横道路,车不能行。原伯喝令步卒开路,军士都心慌胆落,不战而溃。原伯无计可施,卸下绣袍,欲杂于众中逃命。有小军叫曰:“将军到这里来!”颓叔听得叫声,疑为原伯,指挥翟骑追之,擒获三十馀人,原伯果在其内。比及赤丁大军到时,已大获全胜,车马器械,悉为所俘。有逃脱的军士,回营报知毛卫。毛卫只教坚守,一面遣人驰奏周王,求其添兵助将。不在话下。

颓叔将原伯贯绑缚献功于太叔。太叔命囚之于营。颓叔曰:“今伯贯被擒,毛卫必然丧胆。若夜半往劫其营,以火攻之,卫可擒也。”太叔以为然,言于赤丁。赤丁用其策,暗传号令。是夜三鼓之后,赤丁自引步军千馀,俱用利斧,劈开索链,劫入大营,就各车上,将芦苇放起火来。顷刻延烧,遍营中火球乱滚,军士大乱。颓叔、桃子各引精骑,乘势杀入,锐不可当。毛卫急乘小车,从营后而遁。正遇着步卒一队,为首乃是太叔带,大喝:“毛卫那里走?”毛卫着忙,被太叔一枪刺于车下。翟军大获全胜,遂围王城。

二、忠义富辰

周襄王十六年(鲁僖公二十四年,郑文公三十七年,卫文公二十四年,元始前636年)秋,狄人奉周太后与太叔带之名,举兵伐周。周军不敌,大夫谭伯战死,此时洛邑危在旦夕,大夫富辰挺身而出,出城拒敌吸引狄人注意,而让周襄王从后方突围,寻求诸侯保护。此时周襄王方辨得忠奸,可惜为时已晚,只能在一声叹息下仓皇逃命。

周大夫富辰并没有因为以前周襄王的打压怀恨在心,而是视死如归的率领部曲自杀式袭击狄人,以吸引夷狄注意,从而为周襄王突围创造条件和争取时间。最终周襄王成功突围,但富辰及手下忠义之士却皆战死沙场,以身殉国。

周襄王闻二将被擒,谓富辰曰:“早不从卿言,致有此祸。”富辰曰:“翟势甚狂,吾王暂尔出巡,诸侯必有倡义纳王者。”周公孔奏曰:“王师虽败,若悉起百官家属,尚可背城一战。奈何轻弃社稷,委命于诸侯乎?”召公过奏曰:“言战者,乃危计也。以臣愚见,此祸皆本于叔隗,吾王先正其诛,然后坚守以待诸侯之救,可以万全。”襄王叹曰:“朕之不明,自取其祸!今太后病危,朕暂当避位,以慰其意。若人心不忘朕,听诸侯自图之可也。”因谓周、召二公曰:“太叔此来,为隗后耳。若取隗氏,必惧国人之谤,不敢居于王城。二卿为朕缮兵固守,以待朕之归可也。”周、召二公顿首受命。襄王问于富辰曰:“周之接壤,惟郑、卫、陈三国,朕将安适?”富辰对曰:“陈、卫弱,不如适郑。”襄王曰:“朕曾用翟伐郑,郑得无怨乎?”富辰曰:“臣之劝王适郑者,正为此也。郑之先世,有功于周,其嗣必不忘。王以翟伐郑,郑心不平,固日夜望翟之背周,以自明其顺也。今王适郑,彼必喜于奉迎,又何怨焉?”襄王意乃决。

富辰又请曰:“王犯翟锋而出,恐翟人悉众与王为难,奈何?臣愿率家属与翟决战,王乘机出避可也。”乃尽召子弟亲党,约数百人,勉以忠义,开门直犯翟营,牵住翟兵。襄王同简师父、左鄢父等十馀人,出城望郑国而去。富辰与赤丁大战,所杀伤翟兵甚众,辰亦身被重伤,遇颓叔、桃子,慰之曰:“子之忠谏,天下所知也,今日可以无死。”富辰曰:“昔吾屡谏王,王不听,以及此。若我不死战,王必以我为怼矣。”复力战多时,力尽而死。子弟亲党,同死者三百馀人。史官有诗赞曰:用夷凌夏岂良谋?纳女宣淫祸自求。骤谏不从仍死战,富辰忠义播《春秋》。

三、太叔猖狂

周襄王十六年(鲁僖公二十四年,郑文公三十七年,卫文公二十四年,元始前636年)秋,周襄王逃出周国。太叔带志得意满的进入王城,先是立刻从冷宫迎回大嫂襄隗,一番恋奸情热后,才在惠太后的主持下登基,并册封襄隗为王后,因自知得位不正,遂倾府库财宝重赏夷狄以图拢为臂助。就这样,太叔带终于依靠里通外国得偿所愿。周襄王借夷狄之力而兴,自当因夷狄之欲而亡【山注:此处的“亡”是逃亡的意思,因为周襄王活得好好的,并最终复国】,果然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古人诚不欺也!

富辰死后,翟人方知襄王已出王城。时城门复闭,太叔命释原伯贯之囚,使于门外呼之。周、召二公立于城楼之上,谓太叔曰:“本欲开门奉迎,恐翟兵入城剽掠,是以不敢。”太叔请于赤丁,求其屯兵城外,当出府库之藏为犒,赤丁许之。太叔遂入王城,先至冷宫,放出隗后,然后往谒惠太后。太后见了太叔,喜之不胜,一笑而绝。太叔且不治丧,先与隗后宫中聚阔。欲寻小东杀之,小东惧罪,先已投井自尽矣。呜呼哀哉!

次日,太叔假传太后遗命,自立为王,以叔隗为王后,临朝受贺。发府藏大犒翟军,然后为太后发丧。国人为之歌曰:莫丧母,旦娶妇,妇得嫂,臣娶后。为不惭,言可丑!谁其逐之?我与尔左右!

太叔闻国人之歌,自知众论不服,恐生他变。乃与隗氏移驻于温,大治宫室,日夜取乐。王城内国事,悉委周、召二公料理,名虽为王,实未尝与臣民相接也。原伯贯逃往原城去了。此段话且搁过不提。

四、襄公求援

周襄王十六年(鲁僖公二十四年,郑文公三十七年,晋文公元年,秦穆公二十四年,元始前636年)秋,周襄王成功突围,逃到郑地。昔襄王父周惠王时,遇五大夫之乱,王子颓趁机篡国,幸得郑厉公出手拨乱反正。但此次之乱却是因为周襄王以狄伐郑而起,自然无法指望郑国不计前嫌协助复国了。于是周襄王在郑国安身后,立刻派人前往秦晋等国求援,以图复国。

且说周襄王避出王城,虽然望郑国而行,心中未知郑意好歹。行至氾地[8],其地多竹而无公馆,一名竹川。襄王询土人,知入郑界,即命停车,借宿于农民封氏草堂之内。封氏问:“官居何职?”襄王言曰:“我周天子也。为国中有难,避而到此。”封氏大惊,叩头谢罪曰:“吾家二郎,夜来梦红日照于草堂。果有贵人下降。”即命二郎杀鸡为黍。襄王问:“二郎何人?”对曰:“民之后母弟也。与民同居于此,共爨同耕,以奉养后母。”襄王叹曰:“汝农家兄弟,如此和睦,朕贵为天子,反受母弟之害,朕不如此农民多矣!”因凄然泪下。大夫左鄢父进曰:“周公大圣,尚有骨肉之变。吾主不必自伤,作速告难于诸侯,料诸侯必不坐视。”襄王乃亲作书稿,使人分告齐、宋、陈、郑、卫诸国。略曰:不穀不德,得罪于母之宠子弟带,越在郑地氾。敢告。

简师父奏曰:“今日诸侯有志图伯者,惟秦与晋。秦有蹇叔、百里奚、公孙枝诸贤为政,晋有赵衰、狐偃、胥臣诸贤为政,必能劝其君以勤王之义,他国非所望也。”襄王乃命简师父告于晋;使左鄢父告于秦。且说郑文公闻襄王居氾,笑曰:“天子今日方知翟之不如郑也。”即日使工师往氾地创立庐舍,亲往起居,省视器具,一切供应,不敢菲薄。襄王见郑文公颇有惭色。鲁、宋诸国,亦遣使问安,各有馈献。惟卫文公不至。鲁大夫臧孙辰字文仲,闻之叹曰:“卫侯将死矣!诸侯之有王,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不死何为?”时襄王十八年之冬十月也。至明年春,卫文公薨。世子郑立,是为成公。果应臧文仲之言。此是后话。

五、《六月》之约

【山语】关于晋文公借《六月》以阻穆公勤王之事,未见于史书,因此此事可能是后世人根据左传所记秦穆公咏六月授文公辅王命之事的进一步演绎。

周襄王十六年(鲁僖公二十四年,郑文公三十七年,晋文公元年,秦穆公二十四年,元始前636年)冬,秦晋两国先后得到勤王之命。此时秦穆公晋文公皆是天下英雄,皆欲谋霸诸侯,因此都决定带兵勤王。

周襄王十七年(鲁僖公二十五年,郑文公三十八年,晋文公二年,秦穆公二十五年,元始前635年),秦穆公率先起身,但可惜其距离较远,在中途被晋文派人阻止,使者先诉秦晋之好,又谈晋文拜受秦穆咏《六月》所赐辅天子命,最后隐隐威胁,若秦君执意,恐有不测。秦穆公权衡之后,只得退兵。晋文遂全力出兵,以助襄王复国,进而谋霸天下

山笺:《六月》渊源

(1)师伐玁狁

周宣王五年(元始前823年),稳定朝局后的宣王决定对外大规模用兵,全力征讨四夷。三月庚寅,尹吉甫领命帅师北伐玁狁(xian3yun3),千里血战,追亡逐北,最后周军大获全胜,直至将玁狁逐杀至太原方止。

(2)六月庆功

六月尹吉甫班师还朝,献捷于廷。宣王大喜,设宴接风,席间王室作《六月》以彰其功,赞曰: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来归自镐,我行永久。一时间,百官齐贺,君臣相得。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六月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3)王霸六月

不过恐怕席间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篇周王室所做的赞歌《六月》,竟然会在近两个世纪后的另一场宴会上,意外的决定出华夏中原辅佐周王室的霸主人选。那是一场举办于周襄王十五年,元始前637年的盛大宴会。席上,西伯秦穆公正热情的宴请他的大舅哥,一位已经颠沛流离足足十九年的落魄贵公子……

这位得赐西伯《六月》之命的大舅哥,后来终得返晋,并登基为君。而不久之后大周天子襄王,竟然被狄夷所逐,在此危难时刻,这篇《六月》再次出场,为周王室选出了能够护送周王复国的天选之人……

之后,穆公的这位落魄大舅哥,凭借此次从龙之功,外定周王,内安黎民。之后更是奉天子,令诸侯,释宋围,败荆蛮,一战而霸绝天下!不错,这位穆公家最落魄的大舅哥,正是春秋五霸上三霸之次晋文重耳。

(4)《六月》故事

最后,复盘一下关于《六月》的故事。

首先是根据《六月》的具体辞句,可以明确此诗是宣王时,尹吉甫率军大胜之后,王室为褒奖其功所做。而其创作的时间则是阿卜祝先根据《今本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宣王》:五年夏六月,尹吉甫帅师伐玁狁,至于太原。〗再根据《兮甲盘铭》〖《兮甲盘铭》: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玁狁于,兮甲从王,折首执讯,休亡敃。〗而最终确定的具体时间。

然后是秦穆公咏六月,赐晋文佐天子命之典故,可参见《左传·鲁僖公二十三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传》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最后是关于晋文以《六月》为由阻挠穆公勤王之事,此事并不见于正史。正史中晋文知会之后,秦穆公就班师回国了,并无波折。而《东周列国志》与《春秋列国传》也并没有这样写,两书对此事的描述,大致是秦穆公为了照顾晋文这个大舅哥,就将此功让给了晋文,当然《东周列国志》腹黑了点,又加了一段,即晋国派人贿赂戎狄给穆公捣乱,迫使秦穆公不得不回师防备。而阿卜祝复述的此事,是出自《央视东周列国·春秋篇·卷十五·文公称霸》。

再说简师父奉命告晋。晋文公询于狐偃,偃对曰:“昔齐桓之能合诸侯,惟尊王也。况晋数易其君,民以为常,不知有君臣之大义。君盍纳王而讨太叔之罪,使民知君之不可贰乎?继文侯辅周之勋,光武公启晋之烈,皆在于此。若晋不纳,秦必纳之,则伯业独归于秦矣。”

文公使太史郭偃卜之。偃曰:“大吉!此黄帝战于阪泉之兆。”文公曰:“寡人何敢当此!”偃对曰:“周室虽衰,天命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其克叔带必矣。”文公曰:“更为我筮之。”得《乾》下《离》上《大有》之卦,第三爻动,变为《兑》下《离》上《睽》卦。偃断之曰:“《大有》之九三云:‘公用享于天子。’战克而王享,吉莫大焉!《乾》为天,《离》为日。日丽于天,昭明之象。《乾》变而《兑》,《兑》为泽,泽在下,以当《离》日之照。是天子之恩光照临晋国,又何疑焉?”

文公大悦,乃大阅车徒,分左右二军,使赵衰将左军,魏犨佐之;郤溱将右军,颠颉佐之。文公引狐偃、栾枝等,左右策应。临发时,河东守臣报称:“秦伯亲统大兵勤王,已在河上,不日渡河矣。”狐偃进曰:“秦公志在勤王,所以顿兵河上者,为东道之不通故也。如草中之戎、丽土之狄,皆车马必由之路,秦素未与通,恐其不顺,是以怀疑不进。君诚行赂于二夷,谕以假道勤王之意,二夷必听。更使人谢秦君,言晋师已发,秦必退矣。”文公然其言。一面使狐偃之子狐射姑,赍金帛之类,行赂于戎、狄,一面使胥臣往河上辞秦。

胥臣谒见穆公,致晋侯之命曰:“天子蒙尘在外,君之忧,即寡君之忧也。寡君已扫境内兴师,代君之劳,已有成算,毋敢烦大军远涉。”穆公曰:“寡人恐晋君新立,军师未集,是以奔走在此,以御天子之难。既晋君克举大义,寡人当静听捷音。”蹇叔、百里奚皆曰:“晋侯欲专大义,以服诸侯,恐主公分其功业,故遣人止我之师。不如乘势而下,共迎天子,岂不美哉?”穆公曰:“寡人非不知勤王美事,但东道未通,恐戎、狄为梗。晋初为政,无大功何以定国,不如让之。”乃遣公子絷随左鄢父至氾,问劳襄王。穆公班师而回。

六、襄王复国

周襄王十七年(鲁僖公二十五年,郑文公三十八年,晋文公二年,秦穆公二十五年,元始前635年),晋文公大军勤王,三月甲辰,晋军战于阳樊。此时太叔带正与隗氏在温地度蜜月。于是晋文公立刻兵分两路,一路兵围温地,一路到郑国迎接襄王。夏四月丁巳,晋文拥立襄王入王城复国。而此时温地也已经被晋军攻破,太叔带与隗氏在隰城明正典刑双双被杀,终做一对儿黄泉鸳鸯。

自周惠王二十二年(元始前655年)齐桓于首止尊王立长,强压王子带;到周襄王四年(元始前648年) 太叔带一乱周国;再到周襄王十六年(元始前636年)太叔带二乱周国。这场绵延二十年的立储之祸终于在两代霸主的努力下彻底平息了!

却说胥臣以秦君退师回报,晋兵遂进屯阳樊,守臣苍葛出郊外劳军。文公使右军将军郤溱等围温,左军将军赵衰等迎襄王于氾。襄王以夏四月丁巳日复至王城,周、召二公迎之入朝。不在话下。温人闻周王复位,乃群聚攻颓叔、桃子,杀之,大开城门以纳晋师。太叔带忙携隗后登车,欲夺门出走翟国。守门军士,闭门不容其去。太叔仗剑砍倒数人。却得魏犨追到,大喝:“逆贼走那里去?”太叔曰:“汝放孤出城,异日厚报。”魏犨曰:“问天子肯放你时,魏犨就做人情。”太叔大怒,挺剑刺来,被魏犨跃上其车,一刀斩之。军士擒隗氏来见,犨曰:“此淫妇,留他何用!”命众军乱箭攒射。可怜如花夷女,与太叔带半载欢娱,今日死于万箭之下。胡曾先生咏史诗云:逐兄盗嫂据南阳,半载欢娱并罹殃。淫逆倘然无速报,世间不复有纲常。

魏犨带二尸以报郤溱,溱曰:“何不槛送天子,明正其戮?”魏犨曰:“天子避杀弟之名,假手于晋,不如速诛之为快也!”郤溱叹息不已,乃埋二尸于神农涧之侧。一面安抚温民,一面使人报捷于阳樊。

七、阳樊归晋

周襄王十七年(鲁僖公二十五年,郑文公三十八年,晋文公二年,秦穆公二十五年,元始前635年)夏,在晋文的帮助下,周襄王成功复国。之后遂大赏群雄,尤其是对于晋文,周天子毫不吝啬的将周本就不多的城邑割出温、原、阳樊、茅四邑以赠晋文。晋文拜谢,至此晋国的势力范围终于到达了南阳。

但可惜事情并没有这么顺利,由于晋军勤王时第一战就是围攻阳樊,而战场上刀剑无眼,多有误伤,因此不少阳樊之民不愿归晋。面对紧闭的城门,接收阳樊的晋军大怒,欲下令攻城。阳樊守军言道:“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晋将亦觉有理,遂禀报晋文,晋文权衡后下令,允许阳樊中不愿归晋的百姓归周,并严令晋军不得途中报复。之后剩下的阳樊之民恭迎晋军入城,至此阳樊彻底归晋!

晋文公闻太叔和隗氏俱已伏诛,乃命驾亲至王城,朝见襄王奏捷。襄王设醴酒以飨之,复大出金帛相赠。文公再拜谢曰:“臣重耳不敢受赐。但死后得用隧葬,臣沐恩于地下无穷矣。”襄王曰:“先王制礼,以限隔上下,止有此生死之文,朕不敢以私劳而乱大典。叔父大功,朕不敢忘!”乃割畿内温、原、阳樊、攒茅四邑,以益其封。文公谢恩而退。百姓携老扶幼,填塞街市,争来识认晋侯,叹曰:“齐桓公今复出也!”

晋文公下令两路俱班师。大军屯于太行山之南,使魏犨定阳樊之田,颠颉定攒茅之田,栾枝定温之田,晋侯亲率赵衰定原之田。为何定原之田,文公亲往?那原乃周卿士原伯贯之封邑,原伯贯兵败无功,襄王夺其邑以与晋,伯贯见在原城,恐其不服,所以必须亲往。颠颉至攒茅,栾枝至温,守臣俱携酒食出迎。

却说魏犨至阳樊,守臣苍葛谓其下曰:“周弃岐、丰,馀地几何!而晋复受四邑耶?我与晋同是王臣,岂可服之。”遂率百姓持械登城。魏犨大怒,引兵围之,大叫:“早早降顺,万事俱休!若打破城池,尽皆屠戮!”苍葛在城上答曰:“吾闻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今此乃王畿之地,畿内百姓,非王之宗族,即王之亲戚。晋亦周之臣子,忍以兵威相劫耶?”魏犨感其言,遣人驰报文公。文公致书于苍葛,略曰:四邑之地,乃天子之赐,寡人不敢违命。将军若念天子之姻亲,率以归国,亦惟将军之命是听。

因谕魏犨缓其攻,听阳民迁徙。苍葛得书,命城中百姓:“愿归周者去,愿从晋者留。”百姓愿去者大半,苍葛尽率之,迁于轵村。魏犨定其疆界而还。

八、原邑归心

周襄王十七年(鲁僖公二十五年,郑文公三十八年,晋文公二年,秦穆公二十五年,元始前635年),晋文因扶周之功而得赐温、原、阳樊、茅四邑。其中温、阳樊、茅三邑已先后归晋,唯有原邑实力强大,不愿附晋,故拒不奉命。

晋文带兵围原,并向原邑军民立诺道,晋军只带三日之粮,若三日之后,原邑不降,晋军自当归晋。第三日夜得报,原邑百姓已经打算归晋了,再等等必能克原。但晋文言道:“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于是立刻下命撤军。

原邑百姓听说后,折服于晋文的气度,立刻决定归晋,纷纷前去挽留晋军,终于在三十里外追到了撤离的晋文,之后晋文就在原邑百姓的苦苦挽留下,接受了原邑。至此,这场周天子之乱完美收官,晋文霸业初具规模!

再说文公同赵衰略地至原。原伯贯诒其下曰:“晋兵围阳樊,尽屠其民矣!”原人恐惧,共誓死守,晋兵围之。赵衰曰:“民所以不服晋者,不信故也。君示之以信,将不攻而下矣。”文公曰:“示信若何?”赵衰对曰:“请下令,军士各持三日之粮,若三日攻原不下,即当解围而去。”文公依其言。到第三日,军吏告禀:“军中只有今日之粮了!”文公不答。是日夜半,有原民缒城而下,言:“城中已探知阳樊之民,未尝遭戮,相约于明晚献门。”文公曰:“寡人原约攻城以三日为期,三日不下,解围去之。今满三日矣,寡人明早退师。尔百姓自尽守城之事,不必又怀二念。”

军吏请曰:“原民约明晚献门,主公何不暂留一日,拔一城而归?即使粮尽,阳樊去此不远,可驰取也。”文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三日之令,谁不闻之?若复留一日,是失信矣!得原而失信,民尚何凭于寡人?”黎明,即解原围。原民相顾曰:“晋侯宁失城,不失信,此有道之君!”乃争建降旗于城楼,缒城以追文公之军者,纷纷不绝。原伯贯不能禁止,只得开城出降。髯仙有诗云:口血犹含起战戈,谁将片语作山河?去原毕竟原来服,谲诈何如信义多!

晋军行三十里,原民追至,原伯贯降书亦到。文公命扎住车马,以单车直入原城,百姓鼓舞称庆。原伯贯来见,文公待以王朝卿士之礼,迁其家于河北。文公择四邑之守曰:“昔子馀以壶飧从寡人于卫,忍饥不食,此信士也。寡人以信得原,还以信守之。”使赵衰为原大夫,兼领阳樊。又谓郤溱曰:“子不私其族,首同栾氏通款于寡人,寡人不敢忘。”乃以郤溱为温大夫,兼守攒茅。各留兵二千戍其地而还。后人论文公纳王示义,伐原示信,乃图伯之首事也。毕竟何时称伯,且看下回分解。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医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